章节目录 第16章 执业资格(1 / 1)

作品:《生命永恒之西沙拯救

龚华东院长故意装出一副生气的模样说,"晓航,你是药学本科生,不过麻油功夫你起码是研究生毕业可以考博士了。以后不许这样说这些空落落的滑头话。你老老实实说说看,如果你是我,会怎么考虑人员问题的解决?”

这所谓的批评和骂人,有时候是给别人台阶和方向。

所以陈晓航被龚华东院长这样一顿说辞,感觉内心特别舒坦,因为他感觉到龚华东院长是真心想给自己机会的。这样愿意听取某个人想法的机会,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被认可和信任。

“龚院,谢谢您信任,给我机会表达观点。那我就直说了,说错了,您批评哈。”陈晓航的开场白,得到了龚华东的微笑点头,示意继续讲下去。

陈晓航说,“龚院长,我从自己的工作感受来谈谈人员紧缺问题。我认为这个导致人员紧缺问题的核心在于过度追求专业规范化而僵化了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

龚院长心里清楚,因为自己从事医疗行政方面工作那么多年,对于执业助理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非常清楚,对于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也是亲身经历过。但是由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这样的表达出来,感觉有些错愕的是,这个孩子还真的会思考和总结。

陈晓航粗略计算了下。现在的医学院校本科五年,就算1年后立马能够考出执业医师考试,等到证书到位。起码半年以上。这样六年半时间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才能进行执业。

如果专科三年毕业呢?满1年后执业助理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再工作满两年后,才能靠执业医师。看似也是六年多,其实考试到证书到位,可能会比本科多半年时间,大概七年。都一次性顺利通过。但是问题在专科生需要单位多养2年。而中专要多养五年。这个人力成本,使得医疗机构不愿意贴钱培养人。因为就算培养出来了,人可以跳槽的。

更加麻烦的一个政策是上岗前规范化培训三年。那么一个医生,如果顺利,最快也要到三十岁左右才能真正实现上岗。这样的人员培养太耗费时间了。

那么执业考试轻松吗?不是的。合格率每年有所不同,也许60%左右。那么有相当部分医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成为执业医师。而人到了五十岁,大概会出现很多衰退。尤其是视力和手指的灵活性。那么对于一位外科类的医生,他的有效工作时间,可能只有二十年左右。

因此对于学医的人而言,大好的数年生命韶华,都在耗着度过,这是怎么样的心理折磨?大家扪心自问,是不是感觉上了大学就应该轻松些了呢?但是对于医学生而言,不行,因为你要执业,要想端住医生的饭碗,你得继续卷上八九年。随后,当你正式成为一名心系苍生、救死扶伤的医生后,可能还要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医院内的人生百态、世态炎凉、医患纠纷……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中医生是高收入人群,但你知道么?这些都是用头秃的代价换回来的!

动不动就是多台手术连轴转,连口饭都没时间吃;

动不动就是熬夜值班、学习、研究病例,没时间睡觉;

动不动就是急救、抢救,一刀下去就关乎一条生命的肾上腺持续飙升时刻;

……

这样超级漫长的培养周期,所产生的社会引导效应是什么呢?那就是放弃既辛苦又不那么土豪,还可能会承受医疗纠纷的冲击,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被伤害事件。所以学医成为了一个让人感觉格外艰难而让很多优秀的人不得不选择止步的学科。

陈晓航继续说,“想想看,我现在26岁,是片区经理,年收入不低于20万,到了30岁时,如果混得一般,年收入在30-50万左右,如果进入企业高层,年收入就难说了。而对于医生来说,30岁,事业才刚刚起步。依然还要各种考试,各种考核,各种不得不写的所谓论文。据相关数据显示,医学生普遍要到35岁才完成积累,黄金阶段则要到45岁左右。所以人员问题,不是国际中立区个别现象,而是这样的僵化制度机制所创造出来呗。”

龚华东院长笑笑,“问题就是这么个问题,晓航,我想知道,如果你是我,该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解决?”

陈晓航对视着龚院长,真诚地说,“大哥,我不喊你龚院长,而是喊大哥。因为这个问题几乎误解。无非两种思路,一种顺从制度规则,那么只有高薪挖人,比其他地区高很多的报酬,来这个特殊的地方援助。虽然能维持一时的风景,但是毕竟人很难长期留住。就行马里共和国的医疗援助队,那么多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要么表面文章做做,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就像很多单位,医院,学校或者企业的警务室,有警察值守吗?或者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多少价值呢?但是样子摆在那里就是了。但是我感觉大哥不是这样的人。大哥如果是要真正的落实卫生健康工作,那么只有改革制度,国际中立区虽然大部分是参照国内法律制度,但是根据地方实际,实事求是的办事。培养本地常驻人口的医疗人员,利用AI智能辅助,创新建设卫生保健的服务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