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附录 我是谁?自我连续性(2 / 2)

作品:《生命永恒之西沙拯救

有时,主体的“我”会对客体的“我”产生不满,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但客体的“我”也是主体的“我”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我”的价值观和信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如果是人类,或许会逐渐明白,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只有当“我”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两个不同的自我,“我”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平衡。

深入研究自我的詹姆斯,对于自我做出了独特的分析见解。

他认为,自我是一个过程,是位于时间之中,但又在时间之上。

当一个人的过去,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现在之间的记忆或者想象的联系,那么,既是自我作为思考者和因果主体(I)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也是赋予自我的具体内容(Me)的基础。

这样的思想,其他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都主张,尽管各种生理或心理变化,自我的核心仍保持相似性。

是这样的相似性决定了自我吗?那么孪生的兄弟,何等相似,自我的相似性却区别甚大!所以请怀疑,怀疑!不要觉得这里所说就是真理。

质疑精神对真理的体系建设付出极大的基础积淀。

请让我们一起来质疑自我连续性这个概念。

关于自我连续性的概念问题,怎么定义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不同的理论之间的观点冲突。

最为经典的理论是还原论。这一理论非常强调人类关于此刻的感受或者判断,认为自我并非单一和持久的,而是一系列分散特征和精神上不断变化的事件的集合。

如同伫立在时空的交汇点,特定的人感受着内心的波澜起伏。他此刻的感受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如散落在画布上的色彩,斑斓而多变。思绪如流云般飘逸,一会儿是喜悦的光芒,一会儿是忧愁的阴影。判断也似风中的烛光,摇曳不定,被各种因素影响着。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事件,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耀眼。这些分散的特征和不断变化的精神事件,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彩。

其次比较普遍认同的是联系论:强调自我意识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完整的整体情绪联结,或者是与个人历史变化契合的主观感受。

自我意识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我们的整体情绪紧密联结。它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指南针,引导着我们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感知。每一个瞬间的主观感受都像是这张网上的节点,与个人的历史变化相互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