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3章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1 / 1)
作品:《命运劫数》那天又是周末,我和马丽娟走在从林美县一中回家的路上,途经南关繁华街道,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偶尔有做小本儿买卖的各种生意人,他们就推着一辆自行车,随口吆喝招揽生意。
我们正走着,突然刘振华背着书包走了过来,我和马丽娟和他打招呼,他笑嘻嘻地凑了过来,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这时候,一个磨剪子的50岁左右的生意人推着自行车走了过来,边走边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
刘振华指着那个磨剪子生意人跟我们俩说:“你们看着啊,一会儿他会给我们上一堂,如何用生动语言配合惟妙惟肖表情达到预期效果的语文课。”
我和马丽娟半信半疑地看着那个磨剪子的中年男人,这时候正好一个大妈问他:“磨一把剪子多少钱?”只见那个磨剪子的生意人满脸堆笑,伸出一根手指说道:“只要一块钱!”那语气和神态配合地恰到好处,还有那最后的尾音,让人觉得那一块钱是便宜地不能再便宜了,磨一把剪子简直不用花钱似的。
刘振华眉开眼笑,摊着双手说道:“怎么样?怎么样?是不是比我们语文老师费劲吧啦讲多少都管用,都更容易理解!”我和马丽娟都无声地笑了,心里却暗暗佩服刘振华观察生活,活学活用的能力。
周末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慢,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林美县城的街道上,给这个平凡的地方镀上一层金边。我和马丽娟,还有刘振华,我们三个就像是被时光拉长了身影,悠悠闲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南关的繁华街道上,小商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就像是一首不绝如缕的城市交响曲。他们的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货物,从五颜六色的布料到新鲜出炉的热气腾腾的包子。
大妈显然是被磨剪子生意人的语言和神态打动了,她高兴地把生锈的剪刀递给了他。磨剪子师傅的动作熟练而专业,他拿出一块磨石,开始在剪刀上来回摩擦,动作流畅而有力。他的吆喝声在这一刻变得更加响亮,仿佛在告诉我们,他的技艺是多么的高超。
刘振华看着这一幕,嘴角上扬,对我们说:“看,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我和马丽娟点头赞同,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我们的眼神交流已经足够表达我们的感受。
磨剪刀的师傅完成了工作,大妈接过剪刀试了试,满意地笑了,给了钱,然后满意地离开。整个过程简单而真实,却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
我们继续往前走,刘振华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他总是能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中发现不一样的乐趣。我们笑着,聊着,感受着这个下午的美好。
生活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修饰,每个简单的瞬间都充满了意义。我们享受着这段路程,享受着彼此的陪伴,享受着这个平凡而又美好的周末。
我们继续前行,笑声不断,刘振华的话让我们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而那些平凡的瞬间,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智慧。
我和马丽娟、刘振华分手后,加快步伐,向着东关岳家村的方向走去,这个周末不回二龙庙村,去东关姥姥馒头坊连锁店,因为妈妈和岳叔都在那里。
姥姥馒头坊的名声早已传遍了林美古城,因为除了县城的东关姥姥馒头坊连锁店妈妈和岳叔背后照顾,岳叔侄女岳二丫主要管理外,南关西关北关都有姥姥馒头坊连锁店,它的馒头不仅味道纯正,而且种类繁多,从传统的白面馒头到各式各样的馅料馒头,每一款都是手工精心制作,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一路上,我想象着那些热腾腾、软绵绵的馒头,香气扑鼻,口感绝佳。我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开饭时,妈妈总会特意拿出几个姥姥馒头坊的馒头,那是一种特别的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到达东关岳家村时,我远远就看到了姥姥馒头坊的招牌,那古朴的木牌上刻着店名,透出一股亲切感。走进店里,一股熟悉的麦香迎面扑来,让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店里已经坐满了人,大家都在低声交谈,偶尔传来一阵阵笑声。我直接进到后院坐下,不久,妈妈端来了刚蒸好的馒头,她的脸上满是笑容,岳叔也微微笑着,我的心里高兴极了,边吃馒头边和妈妈和岳叔聊着学校里的新鲜事儿。
我拿起一个馒头,轻轻咬了一口,那松软的质感和丰富的层次感立刻在口中散开,馅料的味道恰到好处,不腻不淡,正是我所怀念的那个味道。我闭上眼睛,让这熟悉的感觉带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些简单而幸福的日子。
吃着馒头,喝着妈妈亲手做的挂面汤,我不禁想,有时候,最简单的食物却能带来最大的满足和安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姥姥馒头坊能够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吧。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馨和回忆。
妈妈说:“阿秀,挂面汤好喝不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