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守望星骸(143)(1 / 2)
作品:《惊悚游戏:她眼睛所看到的》初弥把因第二句话引发的疑问暂时放下,看向了第三句话:
微粒集人,人即微粒。
人由最基本的微粒集齐构成,微粒集人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也不错。
至于人即微粒,就很奇怪了。
人是微粒吗?人由微粒构成肉体,与此同时人还有着意识,所以人并不只是微粒。
这里要表达的,应该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人是微粒。
那就要考虑到其中蕴含的另一个意思了,“即”意味着“是”,但或许并不是单纯地指“什么是什么”,而是表示人拥有微粒的某些特性。
那么就要重点考虑人没有但微粒具有的特性。
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物质的运动规律否适用于经典牛顿力学。
在微观领域,宏观世界中几乎可以描述一切运动的牛顿力学变得格格不入不起来。
为了解释微观领域的运动规律,人类又发明了一种新理论——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牛顿力学最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为了描述微粒呈现的这种特点,科学家们引入了“概率波”的概念。
概率波可以描述微粒可能的行为,可能,而非确定。
“概率波”理论认为,粒子并不是沿着一条确定的轨迹运动,而是具有“波”的性质,以波动的形式存在。
且这种独特的“波”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波动,而是数学上的波函数,预测了粒子在某一位置出现的概率。
如果,人即微粒,说的是人具有微粒一样的特性,那她其实并不是在确切的一个六边体格子里,而应该是“大概率”“可能”在这个六边体格子里。
那她就应该是可以出现在这里,却又可以出现在空间的其他区域。
如同分布在原子之外的电子云概率密度,她所更认同的“这里”,是因为她出现在“这里”的概率更大,而非她一定会出现在“这里”。
虽然听起来很别扭,不过把人当成微观粒子,就很容易去理解了。
初弥再次去反复品味兰因凛光给出的那其他提示。
意识决定形态,思想决定行为。
“意识”这个词让她不禁联想到了之前在兰因凛光的另一个实验室发现的那几句话。
其中那句“生死状态叠加,概率扭向绝对”就提到了与意识相关的“观察者效应”。
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出现的“观察者效应”,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人的意识决定了电子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