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食商客(1 / 2)

作品:《大唐人生张阳李玥

王公公笑道:“已经是未时了。”

正堂前是一群正在玩闹的孩子,张阳站起身提了提神,“老王,之前的腌萝卜如何,用的盐不一样了会不会觉得太咸。”

王公公感慨着,“那萝卜很好,咸一点也好。”

“您老要是觉得好,等过些天鸭蛋够了,我让村子里多腌制一些。”

“让张尚书费心了。”

张阳摆手道:“您别见外,我们都老交情了。”

与张阳说话,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人觉得很舒服。

他拿出一份奏章,“陛下已经批复,说是互市之策可以由骊山主持,但要增加边关防卫,难免出现乱子,别的老奴也不懂,只能如此转告。”

张阳点着头,“这样也好。”

王公公又道:“还有一事,这些天呀……那些朝臣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问及的俸禄的事情,陛下倒是压着没有批复,想来这么多人递交了奏章,多少还是要告知一下张尚书。”

“老王,辛苦了。”

“不客气,赵国公与郑公因为此事多有争吵。”

看着奏章上的批复,这明显就是房玄龄书写,张阳送着王公公走到尚书省外,“您老要注意身体。”

“县侯不用送了。”

送别之后,张阳神色凝重。

李丽质一直都在偷听着,她抬着下巴道:“姐夫帮父皇做了这么多事情,竟然也不派人来帮忙。”

张阳拿着奏章,“明天一早,早朝散朝之前叫上弟弟妹妹来这里帮忙。”

能够帮忙处理政事,对这些孩子来说有巨大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是平时玩游戏体会不到的。

她郑重其事点头,“姐夫尽管吩咐。”

“明天一早在尚书省门前摆几张桌案,能写字的姐妹们做好纪律,但凡走入官邸的官吏都要登记,还要留一人在我身旁做好记录。”

“姐夫放心一定安排好。”

这才是未时在皇城中的官吏依旧很多,张阳拿着陛下画押的字据走在皇城中,各部还是一样的忙碌,以前周遭看向自己的怪异目光不少,反倒是习惯了。

管着金钱用度,朝中的经济就是一笔乱账。

天可汗这是要将我架在火上烤。

做皇帝的没一个好人。

在官邸补了一觉,现在感觉整个人精神多了。

正巧李百药也刚刚从礼部走出来,他抬头看着天,“今天怕是要下雨。”

看他两鬓的白发越来越多,张阳皱眉道:“最近身体怎么样?”

李百药豁然一笑,“寝食无碍。”

“太子的婚事忙完了,这些天可还空闲?”

“倒也不算空闲,魏王殿下就要行冠礼了,不过宗室那边说一切从简,也是陛下吩咐的。”

两人一起走出朱雀门,就看到了几个士子扭打在一起。

言语间听着是为了生门死门这道题争执。

李百药笑道:“这道题困扰了许多人,有人查遍了典籍也没有找到答案,此刻就算是四五岁的孩童也会背诵。”

“多好呀,长安城多了学术讨论的氛围。”张阳深呼吸,“你闻到没有?”

李百药好奇道:“闻到了智慧?”

张阳又是长出一口气,“真的要下雨了,我现在都能闻出来空气里的水分多了很多。”

“水分?”

“最近太忙了,这两天都没有好好睡觉,导致我上火,鼻子不太好受,空气一潮湿就能够感受到。”

李百药愕然,“都说张尚书说话高深,还真是让人费解。”

张阳冷哼道:“我最讨厌别人在背地里说我坏话。”

李百药笑着又是点头,又是摇头。

生活需要有趣的灵魂,总能让本就不算如意的生活多一些乐趣。

回到家中,宫里有三两宫女正在向李玥说着话,张阳放下买回来的肉菜,抱起坐在婴儿车中的女儿。

现在抱着她,她也不哭了,倒是在怀中还有些抗拒,不停地挣扎着。

把她交给小熊,她倒是能安静地躺在熊的背上。

小熊卧在地上,任由孩子抓着它的耳朵,还会使劲揪着它的毛。

这头熊正是掉毛的季节,每每在熊身上爬过,她的身上也有不少的熊毛。

耳边是宫女对媳妇说着的话语,张阳皱眉看着这头熊。

小武好奇凑上前,“师父,怎么了?”

张阳小声道:“要不要在熊背上做个婴儿座。”

“让小清清坐在上面吗?”

张阳稍稍点头。

徐慧也走来小声道:“小清清喜欢趴在熊背上,不喜欢坐着。”

李玥让两位婶婶送走了母后派来的宫女,“母后说今年父皇避暑地还是安排在骊山,好在当初的房子还空着,听说这还是夫君建议的?”

张阳稍稍点头,拿出一张纸,“你父皇已经画押了。”

李玥确认后,仔细折叠好放入房间的一个小盒子,这个小盒中还有其他的画押的字条,要不是夫君胸怀天下,心里牵挂着社稷,没有这些字据,家里早就富甲一方。

还能留下丰厚的家底给孩子挥霍。

阴沉的天空响起几声炸雷,眼看就要下雨了。

小熊听到雷声,就叼着孩子的衣领走回屋中。

小武和徐慧急忙收衣服。

雨水落下,让这个僻静的小巷,多了些许热闹。

雨水落在屋檐和地面上,这种白噪音听着很舒服,晌午的闷热也在这一刻褪去。

李玥捧着一卷书在屋檐下坐着,雷声时不时在夜空炸响,她也能静下心来看这书卷。

《灵宪》和《算罔论》这两卷书她已经看了很多遍了。

想要在数术上有所突破,这两卷书就是她的方向。

数学的理论技术应用与天文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阳给自己倒上一碗菊花茶,也在屋檐坐下,“这卷书你都看了多少遍了。”

“有时候看不明白就想着多读几遍,张衡老先生留下的瑰宝就只有这么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