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六章 意料之中的挫折(3)(1 / 1)
作品:《紫罗兰与自由法国》又一次经历了长达两日的苦旅,德内尔终于带着那些青年军官在戴高乐来临之前返回了拉密堡。相比空气干燥的尼日尔,还是乍得更舒适一些,至少有乍得湖蒸腾到空气中的水汽,德内尔的肺还能好受不少。
他一回到拉密堡就继续开展工作了,目前他需要处理的事务主要有三个,一是建立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非洲远征军参谋部,让他能有效地指挥在非洲各地战斗的自由法国军队。
二是将带来的这些有了战斗经验的军官分配到新组建的“乍得团”(戴高乐将军给了他们第三团的番号)中去。德内尔并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并不打算只让白人担任军官,甚至为了吸引黑人从军,他自己都特意找了个黑人当副官。但乍得原住民教育水平差,兵员文化素质很低,连有能力当士官的人都不多,根本无法填补巨大的军官缺口。
德内尔为了唤起乍得人的自豪感,在艾布厄的支持下办了一个军官训练班,专门训练本地人。他指派年龄已经不适合参加远征的、科班出身的退役军官给受过一部分良好教育的乍得人补习军事常识,目前的进度还算可以,不过第一批毕业生至少要等到1941年春才能出成果。
现在还是要指望法国本土培养出的那批学员了。
第三件事则是继续紧抓后勤,提高乍得的后勤供应能力。除了提升物资存储和运输的能力外,德内尔还需要尽量在不影响民众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压榨出乍得最大的战争潜力。
这件事听起来很扯淡,打仗怎么可能不影响民众的生活水平?但这在乍得却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乍得人的生活条件实在是惨不忍睹。
目前的乍得小农经济占绝对的主导,主力是自耕农,但不同于欧洲中世纪那些饱食终日、富庶殷实的自耕农(真正穷的是佃农和农奴,这些才是中世纪欧洲务农的主力),乍得的农民由于土地的贫瘠、粮食产量的低下而饱受贫穷的折磨。
他们的人均粮食和肉类消耗量低得可谓闻者落泪、见者伤心,按照法国本土征兵标准,罕有人体重能够达标,要知道法国的征兵标准本就比德国低一大截了。跟瘦骨嶙峋的乍得人比起来,就连瘦成麻杆德内尔都能称得上强壮魁梧。
艾布厄此前企图做出点成绩来改善乍得的民生,但正如战争三要素是钱钱钱,施政同样离不开雄厚的资金,而巴黎方面不在乍得刮地三尺就算很仁慈了,指望本土为乍得拨款搞建设纯粹是做梦。
现在有了自由法国的拨款,艾布厄总督也可以将先前做好的计划落到实处。乍得开始兴修水利、探测油田,德内尔还派新兵协助政府施工。而无论是政府雇佣的民工还是军队征募的新兵薪资都远高于平民,伙食待遇也好,而且这些建设也必然会惠及当地,因此自由法国搞得这些公共建设也就颇得民众支持,自由法国的形象也在乍得变得无比正面。
也是因为如此,戴高乐在10月5日上午抵达拉密堡的时候,才能受到市民热情的欢迎。
坐在吉普车上的戴高乐心中有些诧异,脸上却并无异样,只是像在伦敦一般,主动挥手回应市民的欢呼。戴高乐将军高大的身材和颀长的四肢令乍得人惊讶不已,他们本以为跟戴泽南上校来的那些士兵已经足够高大魁梧了,没想到自由法国的领袖身高竟如此惊人,简直像是天神下凡,由此对他更加敬畏。
戴高乐的车一停在总督府邸门前,德内尔便带领留守拉密堡的军官迎上去敬礼。戴高乐回礼过后,立刻和老朋友握了手,言辞中难掩振奋之意:“让,辛苦了!”
“不敢言辛劳。”德内尔有些惭愧,“而且说实话,我干的真是不行。”
“我干得就好了?”戴高乐闻言只有苦笑了,“现在我可成了好大喜功、眼高手低的代名词。”
德内尔这些日子目光全放在非洲上,完全没有留意外界的舆论,他便猜测道:“因为达喀尔?”
没错,因为达喀尔。
9月26日下午,戴高乐还是决定派部队登陆了。登陆过程倒是挺顺利,但是部队向港口进军途中受到了守军坚决地阻击。达喀尔守军不愿屠杀法国同胞,因此没有动用重火力,不过自由法国军队每次要前进的时候,他们都会开枪警告。
个别勇敢的士兵想试探守军的态度,然而他们越过警戒线后立刻遭到守军的枪击,有三人为此阵亡,最后戴高乐只好将军队再撤回海上。
等戴高乐将部队撤回之后,达喀尔的军队已经下定了决心,开始跟英国人打起了真正的炮战。甚至就连前些日子被英国人鱼雷机炸坏螺旋桨的黎赛留号,都在拖船的牵引下摆好角度,用两个四联装炮塔上的八门380mm火炮炮击英国舰队了。
英国人也想予以还击,但这里不是米尔斯克比尔,法国军队防守严密,舰队实力雄厚,皇家海军一时讨不了便宜,只能灰溜溜地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