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73章 逼迫(1 / 1)
作品:《天道记事》在古老而辽阔的秦帝国疆域之上,风起云涌,暗流涌动。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功盖千秋,然其晚年,朝堂之上,权谋之术日益盛行,一场无声的变革悄然酝酿。
壶山,古老而神秘的山脉,云雾缭绕间,仿佛藏着天地间最深的秘密。此刻,山脚下,一支队伍缓缓行进,为首的,是帝国丞相李斯与权臣赵高,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北疆,面见长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带去一封“始皇密诏”。
赵高双手紧紧地握着那一卷黄绢,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激动有难以言喻的光芒。他深深地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纸,而是他精心编织的权力之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涂山有情,它曾经目睹过无数的悲欢离合,但今天,它却要见证一场发生在君臣父子之间的悲剧。这个场景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无奈,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片悲凉所笼罩。
当扶苏与蒙恬接过那封“始皇密诏”时,他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诏书上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他们的心。这是以秦始皇的名义发出的诏书,言辞严厉地指责扶苏作为儿子不孝顺,没有能够体会到父亲病重时的苦心。而对于蒙恬,则被斥责为臣子不忠,尽管边疆战事取得了胜利,但他却未能及时返回朝廷侍奉皇帝。
然而,最让两人感到震惊的是,诏书的末尾竟然出现了两个令人胆寒的字——“赐死”。这意味着他们不能违背这个命令,必须服从皇帝的旨意。扶苏和蒙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痛苦。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收到这样一封莫名其妙的诏书,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蒙恬紧紧握着诏书,眉头紧皱,目光中透露出不解和愤怒。他深知自己对大秦忠心耿耿,为何会受到如此不公的指责?而扶苏则默默地站着,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悲哀。他一直尊敬并热爱着自己的父亲,如今却面临着这样残酷的判决,心中无比痛苦。
扶苏,温文尔雅,素有仁名,面对突如其来的指责,他选择了沉默与接受。蒙恬,忠肝义胆,一生为秦,此刻却也无言以对,只觉忠孝难两全。
夜幕深沉,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营帐内的烛火轻轻摇曳着,投下微弱而温暖的光。扶苏静静地坐在案前,手中握着毛笔,眼神坚定而决绝。
他缓缓地提起笔,笔尖蘸满了墨汁,然后轻轻地落在纸上。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仿佛要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全部倾诉出来。
遗书中,扶苏用真挚的笔触表达了对父皇秦始皇的深深敬爱之情。他回忆起小时候与父皇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温馨的时光让他倍感珍惜。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誓言愿意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宁付出一切。
然而,遗书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扶苏对未来的无尽忧虑。他深知自己即将离去,但心中仍牵挂着大秦帝国的命运。他担心国家会陷入混乱,百姓会遭受苦难,这些担忧让他心痛不已。
写完遗书后,扶苏轻轻地放下笔,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站起身来,走到床边,伸手拔出了悬挂在墙上的佩剑。剑身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锋利的剑尖让人不寒而栗。
扶苏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他深吸一口气,紧紧握住剑柄,用力一挥。一道寒光闪过,鲜血飞溅而出,染红了剑身,也染红了地上的地毯。扶苏的身体缓缓倒下,一代贤公子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扶苏的脸上没有丝毫痛苦和恐惧,只有平静和安详。他相信自己的牺牲能够唤起人们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希望未来的大秦帝国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蒙恬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率军收复河套地区,击退匈奴,修筑长城,安定边疆。在内政上,他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便利南北水运交通。然而,这些功绩却成了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蒙恬被诬陷谋反,发配至阳周囚禁。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蒙恬心如刀绞,却又无可奈何。他一生忠贞不渝,未曾有过半点反叛之心。但此刻,君王已逝,奸佞当道,即便有满腔忠义,也无处伸冤。
蒙恬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百感交集。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蒙骜,想到了兄长蒙毅,想到了那些并肩作战的将士们……他更想到了大秦帝国的未来。如今,奸臣当道,国事日非,他虽身处困境,却依然担忧国家的命运。想到这里,蒙恬不禁泪流满面。
“身为武将,不能战死沙场,却要屈死于小人之手,此生何其悲哀!”蒙恬仰天长叹。但他旋即想到,若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岂不是让奸臣更加嚣张?于是,他决定以死明志,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蒙恬回到营帐中,从容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