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2章 奋发图强秦淮如(1 / 1)
作品:《开局傻柱小叔,真情满四合院》秦淮如躺到床上,自动屏蔽何家传出的欢声笑语,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李怀德这个人靠不住,他只是把我当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玩物。”
“而且从我在小院找到的那些衣服来看,我这样的‘玩物’李怀德还有不止一个。要想靠他往上爬,无异于痴人说梦。李怀德也不可能,帮一个‘玩物’掌握权力。”
“要不先想办法脱离李怀德的掌控,或者恢复到之前‘交易’的状态!利用李怀德和其她女人私通的事,威胁他?嗯……不行,先不说我能不能找到证据,就算我能够顺利脱离李怀德,那以后呢,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另一个‘李怀德’。”
“先表面应付着李怀德,再自己想办法转成干部的身份。想必能提升自己在李怀德心目中的‘地位’,但愿到时候他能看在自己有用的份上帮衬一把!”
想到这秦淮如自嘲的笑笑,不过随即又苦恼起来。秦淮如本来就是个普通妇女,字都认不全,怎么可能知道如何转成干部身份。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想到一个人来。这个人做事虽然一塌糊涂,但知道的肯定比自己多。
秦淮如本就不是拖沓的性子,再加上昨天受到的打击。因此,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后院刘家,向刘海中请教。没错儿,秦淮如想到的人就是刘海中。刘海中虽然一肚子草包,但秦淮如觉得刘海中一心想要成为干部,对于里面的门道,知道的肯定比自己清楚。
面对秦淮如的请教,刘海中显得非常热情。一来,刘海中因为之前的事,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工厂,都没人搭理他,一个人颇感无聊。二来,刘海中虽然脑子不灵光,但也明白秦淮如能从钳工转成保育员,跟领导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他想攀上秦淮如背后的关系,能让自己在厂里好过一点儿,当然要是能当个小干部就更好了。
因此,刘海中对秦淮如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过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当过最大的官,只是车间的一名小组长。说了半天,都是翻来覆去的老套路:拍领导马屁,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而后再来一句‘当初我要不是文化太低,现在怎么着也是个主任了!’
秦淮如见刘海中,没有保留将知道的通通讲了出来。看了,眼防贼似的防着自己的刘家媳妇。客气的和二人打过招呼后,便匆匆离开刘家。
“老头子,秦淮如在咱们四合院的名声可不是很好。院子里的人都说,她是陪人家领导睡觉,才得了个轻松的工作。而且,我跟你说,昨天秦淮如穿出去的衣服和穿回来的可不是同一身。”
“咱家在四合院的名声本来就不好,要是再和秦淮如扯上联系,以后名声就更差了。老头子,我看咱们还是注意些的好!”秦淮如离开后,刘海中媳妇便迫不及待的劝道
“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我能不知道秦淮如怎么转的岗嘛,我还知道她背后的人是李副厂长。就是贾东旭死的那天,来咱们四合院的那个。我只是想通过秦淮如,跟李副厂长搭上关系。”
“到时候咱们送些礼,再让秦淮如吹吹枕头风,多替我说几句好话,也好混个干部当当。到时看谁再敢,到我面前说三道四!头发长见识短的玩意儿,现在全被你毁了。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刘海中看着自家老伴儿,一脸恨铁不成钢道。
“光齐今年已经十八岁,就秦淮如这个狐媚子的模样。万一对咱们光齐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光齐能扛得住?”夫妻这么多年,刘家媳妇太清楚自家男人的软肋了。
“光齐,唉!那这事就这么算了吧,多好的机会呀!”事关自己的宝贝疙瘩,刘海中忍痛放弃了讨好秦淮如的机会。
从刘海中颠三倒四的话中,秦淮如明白要想当干部:需要有领导赏识,而且文化课必须过关,最好能拿到文凭。
秦淮如确实有心机,比起刘海中那个草包强了不是一星半点,不长时间便做好了规划。首先利用她寡妇的身份,向妇联靠拢。这样既能保护自己,又能积攒些人脉。虽然妇联不是国家机构,但秦淮如知道,妇联很多同志的爱人,可都是国家干部。
其次,便是上夜校学习文化知识。最好是能够拿到文凭,这样自己不用忙活,自动就能转成干部身份。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秦淮如到了育红班后,便刘维明打听了夜校的情况。得知夜校开办这么多年,现在已经不再教授小学文化,最低的都是初中文化。
而秦淮如呢,只是上过识字班,勉强识得些常用字,非要给她定个文凭的话,估计只能小学水平。她甚至连刘海中都比不上,人家刘海中好歹读到高小,秦淮如只能算是初小的水平。因此,秦淮如只能回家自习,等赶上课程以后,再去夜校读书。
许是因为有仇恨作为动力,亦或者是时常受到李怀德‘鞭策’的缘故。在以后的日子里,秦淮如积极向妇联靠拢,并成功加入其中。
学习上更是用功,每天晚上都抱着书本不撒手。为此,秦淮如甚至买了不少礼物送给阎埠贵,只为有不懂的能够随时请教。再加上每天中午和李怀德‘飙车’,秦淮如的日子过得可谓异常充实。
对于秦淮如的改变,四合院除了阎埠贵高兴自己多份收入外。其余众人,对此并不太关心。而李怀德自然也知道秦淮如的改变,更知道秦淮如打的什么主意。
只是李怀德对此并不在意,在他的眼中,秦淮如只是和自己‘飙车’的玩伴儿而已。只要不影响自己的‘驾驶’体验,秦淮如做什么都和自己没关系。可惜,李怀德不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要不然日后也不会遭秦淮如那般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