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十九章 权倾南越——吕嘉(1 / 1)
作品:《史事讲将1三国明》吕嘉,南越国丞相,杀掉主张归汉的南越王赵兴,与中央朝廷抗衡,引发汉平南越之战,战败被擒,南越国灭亡。
南越明王赵婴齐,早年曾到汉武帝身边做宿卫,长达十二年之久,赵婴齐在没去长安之前,便在南越娶当地的南越女子为妻,生下长子赵建德。赵婴齐去长安做宿卫后,又娶邯郸樛氏做妻子,生下次子赵兴。赵婴齐继位后,废长立幼,将次子赵兴立为太子,樛氏立为王后。
赵婴齐去世,太子赵兴继位,为南越哀王。当时,汉朝初平匈奴后,汉武帝想把汉朝势力延伸入南越国,派安国少季、辩士谏大夫终军、勇士魏臣等出使南越,告谕赵兴和樛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内属汉朝;又令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桂阳,接应使者,在军事上威慑南越。
安国少季来南越后,与樛太后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后。赵兴年少,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还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
汉武帝遂将丞相、内史、中尉、大傅等官印赐给南越,其余的官职由南越自己安置;让南越比照内地诸侯用汉朝法律,废除南越以前的黥刑和劓刑,还命使者都留下来镇抚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势平稳。在接到汉武帝的谕旨后,南越王及王太后开始整理行装和贵重财物,为进京朝见天子做准备。
作为南越国实权掌握者的吕嘉,不愿归汉。于公,南越国始祖赵佗曾留下国训,不得入朝拜见天子,樛太后所为无疑违背了这一国训;于私,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南越国一旦内属,就得比照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赵兴当然还可以照旧做他的王,而丞相、中尉等官员,就要由中央政府委派,这样,吕嘉和他的宗族、亲戚地位难保。
于是,吕嘉多次规劝赵兴放弃朝见,赵兴不听,吕嘉遂产生了另立新君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中央使者。樛太后和赵兴害怕吕嘉首先发难,就想先发制人,樛太后在宫中设宴款待中央使团,要求南越高级官吏都必须参加,想借汉使之力来杀死吕嘉等人。吕嘉按约赴宴,却令弟弟带兵守在宫外,以防不测。
在宴席中,太后当面指责吕嘉不愿归属汉朝的行为,想以此激怒使者出手杀死吕嘉,但因吕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宫外,安国少季等使者犹豫不决,没动手。吕嘉见形势不妙,随即起身出宫,樛太后大怒,用矛欲击吕嘉,但被赵兴阻止。
吕嘉回去后,赶紧把他弟弟的士兵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加强防卫,并托病不再去见赵兴和使者,还暗中同大臣们密谋,准备另立新君。赵兴一向无意杀掉吕嘉,吕嘉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因此数月过去,吕嘉都没有采取行动。樛太后想自己动手杀掉吕嘉,但因为势单力薄,又因为淫乱后宫失去民心,没有能力独自完成此事。双方并未动手,但却在暗地里积极准备,形势已是剑拔弩张。
汉武帝得知南越国政权危机四伏的消息,责怪安国少季等使者无能,同时又认为赵兴和樛太后已经归附汉朝,唯独吕嘉作乱,不值得兴师动众,派遣韩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两千前往南越。
韩千秋和樛乐刚踏上南越国土,双方的僵持局面即将被打破,面对不利形势,吕嘉等人即刻发难。他首先广造舆论,随后和弟弟领兵攻入王宫,杀害了赵兴、樛太后和汉使终军等人。杀死赵兴之后,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赵光和各郡县官员,立赵婴齐长子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
吕嘉随后用请君入瓮之计,在离番禺四十里的地方,突发奇兵,将韩千秋和樛乐的军队击退。事后,吕嘉让人把汉朝使者的符节用木匣装好封上,放置到边塞之上,向汉朝谢罪,同时又派兵守卫在要害的地方。
武帝震怒,并下了出兵南越的诏书,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十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第一路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长沙国桂阳,直下湟水;第二路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走豫章郡,直下横浦;第三路和第四路是归降汉朝被封侯的两个南越人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出零陵,然后一路直下漓水,一军直抵苍梧;第五路以驰义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调动夜郎国的军队,直下牂柯江。
汉武帝讨伐南越的消息传到闽越国,闽越王余善发兵八千人,请求跟随杨仆征讨南越,但事实上余善对两国之间的战争持观望的态度,表面上顺从汉朝,暗中却与吕嘉勾结。行军到南海郡揭阳县时,余善就以台风为借口,撤军回国。
这场激烈的战争持续了整整1年,一直到汉军大部人马放火攻打番禺城,南越军纷纷向汉军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大势已去,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乘船向东出逃,试图逃亡闽越,以东越为后援。最后,赵建德被汉军校尉司马苏弘俘虏,吕嘉也被原南越国郎官孙都擒获。
吕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后,南越国属下各郡县皆不战而降,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将原来的南越国属地设置了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中央管辖。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历经九十三年,经五代南越王之后,在吕嘉的手里断送了。
汉将路博德将吕嘉首级献给汉武帝时,汉武帝正在汲县的新中乡,武帝大喜,取擒获吕嘉之义,改新中乡为“获嘉县”,并置县,属河内郡。汉武帝将吕嘉的子孙宗族全部迁徙到了四川一带,置不韦县,以彰先人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