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1章 老张啊,这鬼啥样?可有伤人?(1 / 1)

作品:《不夜谈之诡事异文录

在小镇的边缘,有一户人家,门楣上挂着略显斑驳的“赵宅”二字,这便是远近闻名的赵寡妇的家。赵寡妇,年约四十,风韵犹存,却独自一人守着这偌大的宅院,日子过得既神秘又悠闲。

话说这赵寡妇,并非寻常女子。她自幼便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常人避之不及的“鬼魅之事”。每当夜幕降临,小镇上的人们都早早关门闭户,生怕招惹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而赵寡妇却常常提着灯笼,在宅院四周转悠,嘴里还念念有词,似乎在与那些看不见的朋友交流。

起初,邻里们对赵寡妇的行为颇为不解,甚至有人私下里议论纷纷,说她定是中了邪,或是被什么不干净的东西缠上了。但赵寡妇从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依旧我行我素,渐渐地,人们也就习惯了她的“特别”,甚至开始对她产生了几分敬畏。

一日,镇上的李老汉突然病倒,高烧不退,胡言乱语,说是被一只恶鬼缠身。家人请遍了镇上的郎中,都束手无策。情急之下,有人想起了赵寡妇,说她或许有办法。起初,李家人还有些犹豫,毕竟赵寡妇的名声在外,但眼看李老汉病情日益严重,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派人去请了赵寡妇。

赵寡妇一听此事,二话不说,提着她的灯笼就来到了李老汉家。只见她围着李老汉的床榻转了几圈,嘴里念念有词,突然,她停下脚步,对着空气厉声喝道:“何方妖孽,敢在此作祟!”话音刚落,只见李老汉身上似乎有一团黑影闪过,随后,他竟奇迹般地安静了下来,高烧也渐渐退去。

李家人见状,感激涕零,连忙跪下谢恩。赵寡妇却摆摆手,笑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只是这鬼魅之事,还需人心向善,方能避之。”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赵寡妇通鬼的名声便在小镇上彻底传开了。人们开始纷纷找上门来,有的是求她驱邪避害,有的是想听听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赵寡妇也乐得清闲,总是笑眯眯地接待每一位访客,用她那独特的方式,为小镇带来了一抹不同寻常的色彩。

然而,赵寡妇的“通鬼”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镇上的王员外家突然遭遇了一场莫名的火灾,损失惨重。王员外怀疑是有人故意纵火,便暗中调查,结果竟发现赵寡妇在火灾前夜曾去过他家附近。一时间,流言四起,都说赵寡妇为了报复王员外曾对她的轻视,特意招来恶鬼作祟。

赵寡妇听闻此事,哭笑不得。她知道自己问心无愧,便主动找到王员外,提出愿意协助调查真相。经过一番周折,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是一场意外引发的火灾,与赵寡妇毫无关系。王员外羞愧难当,亲自上门向赵寡妇道歉,并赠予重金以示感谢。

经历了这次风波后,赵寡妇在小镇上的地位更加稳固了。她不仅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还教会了他们许多关于敬畏自然、与人为善的道理。而那些关于她通鬼的传说,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变成了一段段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在小镇上代代相传。

某日,赵寡妇正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正津津有味地看着。这本古籍据说是她祖上传下来的,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鬼怪与人间的故事,以及一些驱邪避害的方法。正当她沉浸在书海中时,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赵寡妇放下古籍,起身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气喘吁吁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纸条,神色焦急。“赵寡妇,不好了!村东头的老张头家出事了,说是家里闹鬼,夜夜不得安宁!”年轻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

赵寡妇一听,眉头微皱,随即又舒展开来,笑道:“别急,我这就去看看。”说罢,她便拿起一旁的灯笼,跟着年轻人往老张头家赶去。

到了老张头家,只见屋内一片狼藉,老张头和他的家人都围坐在火堆旁,脸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恐惧。赵寡妇环顾四周,心中已有了几分计较。她走到老张头面前,轻声问道:“老张啊,这鬼长啥样?可有伤人?”

老张头颤抖着手指,指着墙角的一个阴影说:“就是那个影子,每晚都会在那里出现,发出怪声,吓得我们都不敢睡觉。”

赵寡妇闻言,走到墙角处,仔细观察那个阴影。突然,她笑了起来,说道:“老张啊,你这哪里是闹鬼,分明是自己吓自己嘛!”说着,她走到窗边,一把拉开了窗帘。

原来,那个所谓的“鬼影”,不过是窗外一棵老槐树的影子,因为月光的关系,投射到了墙上,再加上夜风吹动树叶,便产生了怪声。老张头一家见状,恍然大悟,纷纷松了一口气,对赵寡妇更是感激不尽。

此事过后,赵寡妇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她不仅通鬼,还能识破人心中的恐惧与迷茫,用智慧和幽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转眼间,又是一年中秋夜。小镇上的人们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走出家门,赏月、吃月饼、放花灯。赵寡妇也不例外,她提着灯笼,在人群中穿梭,与每一个人打招呼,分享着节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