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62章 刘英的特训方式(1 / 1)

作品:《穿越亮剑:从苍云岭开始

她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不冒险行事,先将鬼子的运输大队彻底消灭,然后再去对付横滨正金银行天津分行的鬼子,打开金库。如果里面的财物不多,而且时间允许的话,就将朝仙银行天津分行也顺势剿灭,她觉得以四点前结束战斗为宜。毕竟时间紧迫,每一步行动都需要精准把控,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做好详细计划后,她将所有队员都召集到一起,把自己的方案从头到尾仔细地梳理了一遍,让大家都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积极补充方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众人纷纷各抒己见,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完善,最终确定了行动方案。

最后决定,在城南门先派一个战斗小组,于凌晨一点的时候去夺取城南门,为随时可能的撤退做好充分准备。这次行动不以缴获财物为主,主要目的是搅动鬼子,让他们陷入混乱,不得安宁,从而迫使他们将兵力龟缩在主城市,这样根据地就可以放开手脚发展。

凌晨一点,一个战斗小组如幽灵般隐蔽地向南城门悄然而去。刘英留下一个小组,密切注意朝仙银行的动静,以防有任何突发情况。又派一个小组到横滨正金银行天津分行进行监视,而她自己则带领七个小组前往鬼子的运输大队。

这是27师团的机械化运输大队,编制卡车四十台,人员九百六十人。刘英之前侦察的时候,他们的运输卡车正在运输物资,所以上次看到是二十台,这次侦察是三十二台,实际上他们运输大队完整的编制是四十台卡车。

在距离运输大队二百米外的地方,刘英抬手就是两枪,瞬间击毙了两名鬼子哨兵。他们这个运输大队根本就没有应有的警惕性,暗哨更是不存在的,这是刘英凭借敏锐的感官仔细侦察过的。

刘英带着一名组长小心翼翼地悄悄摸进去,将值班室里两个昏昏欲睡的鬼子悄无声息地消灭掉。

七个战斗小组,留下两个人在门口穿着鬼子服装站岗,以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其他人都迅速准备进入突袭模式。

刘英将意识放出后,根据她所察觉到的情况,做出了精准的战术安排。每个战斗组两人,自由组合,专门去消灭住宿有六个鬼子的房间,而她则选择去消灭一个鬼子住一间的和五间住有两个鬼子的房间。她感觉那五个住有两个鬼子的房间应该是男女,她决定亲自去消灭这几个零散的鬼子。

每组人都迅速散开各自行动,刘英直接来到那个单人宿舍前,轻轻转动门把手,突然感觉里面鬼子的心跳猛然加速,而且没有减速的迹象,刘英立刻知道鬼子醒了。她毫不犹豫地直接把枪调到连发状态,猛地把门转开,从门缝中对准心跳的方向,“嘭嘭嘭彭”连续开了十枪。可怜那鬼子少佐,手已经从枕头底下拿出了他那引以为傲的勃朗宁手枪,本准备出敌不意,在敌人进来时给予痛击,却没有想到遇见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只能含恨回到他的老家。

刘英从容地走进去,看到鬼子的身上到头上有六个弹孔,有一发子弹直接从下巴打进脑袋。刘英顺手将鬼子的勃朗宁手枪丢进自己的背包,然后转身走了出去。

另外五间都是鬼子带着一个女人,本来刘英想留女人一条命,但考虑到今晚行动的风险,还是给她们一枪解决了,免得后半夜再带来麻烦。毕竟在这种紧张的战斗环境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刘英看到其他队员还没有完成任务,便走到几辆车上查看情况。她发现车钥匙都在车上,打开一看,油表显示都是满格状态。然后,她逐一仔细检查,三十二辆车竟然都是满油。她检查完所有车辆的时候,队员们也都陆续完成了任务。

刘英留下四个作战小组,又将运输大队的电台调成她们的临时频率,便率领三个作战小组,开着一辆车向横滨正金银行天津分行驶去。还有三百米时,刘英让队员停下车,留下一个人开车,其余人跟在她后面,悄悄地向银行的院落大门摸去。

经过上次的事件后,现在的大门值班室,有四个鬼子和两个银行保安。里面有鬼子一个小队在驻守。刘英带着一名队员慢慢地摸到大门边,直接对准站在值班室门前的两名值班人员开枪,沉闷的枪声并没有吵醒里面的鬼子。刘英不禁为哥哥的远见卓识感到骄傲,要是以前,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有飞镖和飞刀,但那需要合适的角度和距离,而这个无声驳壳枪就省事多了,只要在三十米内随便都能将鬼子打死。

她走到大门中间,熟练地把手插进去,三下五除二就将锁打开,然后慢慢推开门,身体一闪就进去了。她推开值班室的门,对着四名睡着鬼子的头颅,果断地开了四枪,枪枪爆头。接着她打出手势,让一人警戒,其他人全部跟着她进去。

她没有选择硬攻,而是让队员们先隐蔽起来,自己则走到鬼子的宿舍门前,戴上防毒面具,将一把迷香点燃,每一间房间里根据她的感觉推进三根或五根。这是她自己制作的迷香,感觉里面有四个人就推三根,感觉里面有六个人就推五根。十几间平房,几分钟就被她处理完了。接着又轻手轻脚地来到金库值班室门口,这一排值班室是三间,两间各住着准备轮换值班的六名鬼子,一间是六名鬼子正在值班。刘英听到鬼子在里面咿哩哇啦聊着什么,她毫不在意,将手里剩下的二十根迷香,都分别塞进鬼子轮流值班休息的两个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