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背景知识 鲸(1 / 1)
作品:《海洋霸主崛起史》鲸目(学名:Cetacea)是哺乳纲下设的一个传统分类单元,包含现存约90种体态似鱼、皮肤裸露的水生哺乳动物和它们已灭绝的早期亲族,统称鲸类或鲸豚类,习惯上体型大者称鲸,小者称豚。大部分栖息于浅海,少数几种栖息于淡水。
鲸类的形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明显异于任何哺乳类,故长期单列为一目。其祖先和演化史一度存有争议,但随着相关研究不断进展,现已充分证实鲸类由5000万年前的陆生偶蹄目入水后演化而成。DNA测序显示鲸类与河马互为姐妹群,二者构成的分支又与反刍亚目互为姐妹群。为避免偶蹄目成为并系群(即缺少部分演化支),现行分类将鲸目归入偶蹄目,降级为鲸下目。
为适应水下环境,鲸类的前肢进化为鳍,后肢退化,并生出水平的尾鳍。鼻孔移生至头顶,须每隔一段时间将鼻孔露出水面置换氧气。无耳廓,但听力极佳。鲸类的两大支系——须鲸和齿鲸,在3400万年前分化。须鲸现存约15种,口内无齿,上颌有帘幕般的角质鲸须,滤食磷虾、小鱼等;普遍体型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类动物。齿鲸现存约75种,口中多有利齿,捕食鱼类、头足类等;总体上体型较须鲸小,且不同种类间差距较大;拥有发达的声呐系统,活动时主要依靠回声定位功能;部分种类智商极高,甚至具备复杂的情感。
鲸类每胎仅产1崽,生长期长,在人类侵害下1/4的种类濒临灭绝。尽管国际捕鲸委员会自20世纪80年代起规定禁止商业捕鲸,但冰岛、挪威、俄罗斯、日本等国仍在大量猎杀鲸类。
鲸目由 18世纪法国动物学家马蒂兰·雅克·布里松在 1762年命名。“Cetacea”来自拉丁文 cetus,意为“鲸”,词源为古希腊文κ?το?,意为“巨大的鱼”。
在证实鲸目演化自偶蹄目后,其分类层级降为下目,但学名未变。
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鲸目起源于偶蹄目,与河马为姐妹群,因此未包含鲸类的偶蹄目是并系群(即部分演化支被归入其他类群)。现行分类多将偶蹄目和鲸目合并为单系的鲸偶蹄目,但一般仍使用偶蹄目的称法。
鲸与河马的最近共同祖先,是 6000万年前由反刍动物分化出的半水生杂食动物,其中一支在 5400万年前的始新世从南亚等地入水生活,逐渐演化为完全水生的鲸类,并扩散至全球各大海域,部分种类还进入内陆河流及湖泊。在物种进化史上,一切脊椎动物均由 3亿年前海洋中的鱼类演化而来,鲸类祖先在离开海洋 2.5亿年后重返海洋,被称作“二次入水”,是进化史上一次罕见的重大转折事件。
鲸类在生理及结构上都发生了显着的改变以适应水中生活,例如具有增厚的皮下脂肪层(鲸油),长时间潜水及回声定位的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肌肉系统支持水中运动等。
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原鲸科,生活在 5000万年前,化石分布在亚洲、非洲及北美。科学家对于在现今巴基斯坦发现的巴基鲸了解较多,这个生活在约 5300万年前的生物化石,头部鼻孔已移向后方,具有狭长脑室,且仍具有后肢。
较先进的古鲸,是曾经被认定为爬行动物的械齿鲸科,该科大约存活在 3800-4500万年前,类似的化石也广泛的在新西兰甚至南极被发现。这显示古鲸在 4000万年前便已扩散到南半球。
较先进的古鲸中另一分支,是至少包含有 6种动物的硬齿鲸亚科,它们有较窄小的上颚,可能为滤食性;或是像现生大多齿鲸般,能藉此构造迅速夹住鱼、乌贼及鸟。
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古鲸的各个支系在渐新世逐渐灭绝,仅有两个分支繁衍至今,即须鲸和齿鲸。
现代鲸类分为须鲸小目和齿鲸小目,都演化自古鲸小目,在 3400万年前的渐新世初期便已分化。古鲸小目实际上是个并系群,包含了已灭绝的古代鲸类的最近共同祖先,但未包含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即现代鲸类)。
须鲸小目种类较少,现存约 15种,分属 4科:露脊鲸科、新须鲸科(或小露脊鲸科)、须鲸科、灰鲸科。须鲸口内无齿,上颌长有帘幕般的角质鲸须,滤食磷虾、头足类等。体积庞大,体长至少 6米。须鲸有两个鼻孔,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
齿鲸小目种类繁多,现存约 75种,分属 9科:抹香鲸科、小抹香鲸科(侏儒抹香鲸科)、恒河豚科(淡水豚科)、喙鲸科(剑吻鲸科)、亚河豚科、拉河豚科、海豚科、鼠海豚科、独角鲸科(一角鲸科),另有 1个单型的白鱀豚科,被认为已于 21世纪初功能性灭绝。齿鲸口内无须,但有牙齿,多呈圆锥状,主要以乌贼、鱼类为食。鼻孔只有一个。体型差异较大,从 1米长的侏海豚到 18米长的抹香鲸不等,通常雄性大于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