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5章 杨一笑盯上了产盐地(2 / 2)
作品:《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如果不想买?
自己偷偷煮?
行,抓住一个杀一家,连坐制,全家死。
别以为能够躲掉搜查,因为盘查的极其严格,只要家里偷偷煮盐,半个时辰之内就被发现。
甚至根本不需要煮盐犯罪,靠近海边想搞点海水都不行,凡是偷偷靠近海边的百姓,不管什么原因一刀砍了。
后世之人可能不理解……
认为这事肯定有漏洞……
比如整个民间那么多的百姓,朝廷不可能监察的面面俱到,总得有漏网之鱼吧,总能趁着夜里偷偷到海边弄点海水吧。
事实上,古代朝廷的监察远超后世想象。
真就一点漏洞都不给留,无论白天黑夜都没有机会,只要靠近海边,必然会被发现。
为什么这么精准?
因为监察的军队比百姓人数还多。
整个密州板桥县,人口总共两万人,然而驻军人数竟然达到三万,几乎是一个半兵卒盯防一个百姓。
人数,军队比百姓多!
权力,朝廷比百姓大。
自古以来的规则是限制弱者的,而这里的规则尤其针对着弱者,小小一个港口县城,竟然设立了三座衙门。
一座是正常的县衙,负责属地民生治理。
一座是盐课的衙门,专门管理三座盐产。
至于第三座衙门,则是军管性的大营,麾下两万五千人马,每天在县域巡查。
发现偷偷煮盐的,杀!
偷偷靠近海边的,砍!
家里如果有盐工,在盐场之中煮盐,一旦偷偷捎带哪怕一点点盐回家,被巡查的兵马发现之后也是杀。
不但杀一人,而且杀全家。
云朝用这种严苛的政策,强行震慑产盐之地的百姓,所以一百多年下来,竟然没人敢偷偷煮盐。
这是开国之初拟定的律法……
当时主要是为了扼杀私盐!
逼迫百姓不敢煮盐,进而也就控制了私盐,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当初这个盐政是合理的。毕竟盐是国家重要物资,必须保证杜绝私盐,否则朝廷失去盐税,很难支撑住巨大开支。
历朝历代对于产盐地,政策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只不过,设定这种严苛政策有前提,那就是,允许当地百姓平价买盐吃。
事实上,板桥县曾经的盐价是很低的!
那时候云朝虽然严控百姓煮盐,但是对待产盐区的百姓很不错,家家户户按照人丁给予份额,允许以产盐的成本进行购买。
你家里有几口人,就允许你买几个人需要的盐,价格非常合理,成本价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