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14章 京报!(2 / 2)
作品:《大明史上第一大帝》往昔万历年间,党派均衡,人选多为共谋之果;而今天启当政,四品以上皆由圣裁,偶有朝臣举荐,亦需皇帝亲审过往,方得圣意。
此番六部共举左都御史,规模空前,令洪承畴心生疑虑,政治敏锐性悄然觉醒。
正当他沉思之际,一阵嘈杂打断了思绪,原是宣政司门前,书吏忙碌登记,民众排队购报,一派繁忙景象。
“列位有序,勿要争抢,报上字号,交钱领条,隔壁凭条取报。”
百份一包,二两银子,细算之下,一文值千金,大明工业之昌盛,可见一斑。
宣政司凭借三经厂雕版高手与内务府造纸之利,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产业链,令旁人望尘莫及。
至于报纸售价,京中限五文,利润微薄却稳定。
至于盗版之虞,京中人自是不屑为之,毕竟朝廷报纸,岂是儿戏?
每月三版,准时而出,雕版印刷,数量充足,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回望历史长河,报纸之兴,源远流长,自唐而宋,尤盛于宋。
彼时开封,小报风行,不畏龙颜,编排宫廷秘辛,传播禁中花边,其胆识与智慧,令人叹服。
宋徽宗时,更有小报假传圣旨,贬斥权臣蔡京,虽终未明其源,却足见舆论之威。
及至明末,报纸再掀波澜,陈新甲家丁泄密、杨涟弹劾魏忠贤等事,皆借报纸之力,轰动朝野。
可见,报纸之为舆论之器,自古至今,皆有其不可小觑之力。
“十包报纸,银两在此。”
刘丁瑜袖中取出银币,声音坚定,宣政司文书应声而动。
"爽快应承。"
文书细数银圆无误,挥毫写下领取十捆报纸的凭证,递予来者。
刘丁瑜接过,身形一转,毫无留恋,步履匆匆,深知“光阴似箭,商机不等人”,尤其是对他这等大客户而言。
他手中的京报,非但京城独享,更借由专程马队,远播数州,售价十文,净利八文,实乃“生财有道”。
“银两之易得,令人唏嘘。”
望着那批量采购者的背影,洪承畴轻叹,他昔日亦曾穿梭市井,人情世故了然于胸。
京报供不应求,即便增产亦难解其渴。
“然则,朝廷惩贪之讯,定能振奋京畿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