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7章 古文解析:灵枢·脉度第十七(2 / 2)
作品:《深度解析皇帝内经》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你讲一讲脉度的情况。岐伯回答说:手的六条阳经,从手至头部,每条经脉长五尺,五六共三丈。手的六条阴经,从手至胸中,每条经脉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共二丈一尺。足的六条阳经,从足向上至头部,每条经脉长八尺,六八共四丈八尺。足的六条阴经,从足至胸中,每条经脉长六尺五寸,六六共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共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眼部,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共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共八尺,二五一尺,共九尺。所有这些经脉共长一十六丈二尺,这是脉气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脉在内,支而横的称为络脉,络脉别出的称为孙络,孙络中血液充盛的应迅速用放血的方法治疗,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药物补养。五脏之气常内通于头面部的七窍,所以肺气通于鼻,肺脏调和则鼻能辨别香臭;心气通于舌,心脏调和则舌能辨别五味;肝气通于目,肝脏调和则目能辨别五色;脾气通于口,脾脏调和则口能辨别五谷;肾气通于耳,肾脏调和则耳能辨别五音。五脏不和,七窍就不通利;六腑不和,就会留滞而生痈肿。所以邪气在六腑,阳经的脉气就不和,阳经的脉气不和则邪气留滞,邪气留滞则阳气偏盛。阳气过盛则阴经的脉气不和,阴经的脉气不和则血液留滞,血液留滞则阴气偏盛。阴气过盛则阳气不能营运入内,所以称为关。阳气过盛,则阴气不能营运外出,所以称为格。阴阳都偏盛,不能相互营运,所以称为关格。关格的病人,不能尽享天年而死亡。
以上深度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灵枢·脉度第十七》的内容。
二、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灵枢·脉度第十七》进行深度解析:
(一)阴阳平衡
《灵枢·脉度第十七》中描述了手足阴阳经脉的长度和相互关系,体现了阴阳平衡的理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经脉系统中保持着和谐的状态。
(二)变化与发展
周易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脉度中也能看到这一思想。经脉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不断变化,体现了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整体观念
周易注重整体的关联性,脉度中所描述的经脉与七窍、五脏等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四)循环往复
周易中的循环观念在脉度中也有所体现。经脉的气血运行如环无端,循环往复,体现了生命活动的周而复始和持续性。
(五)平衡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