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2章 女尸保存(1 / 1)
作品:《芬芳人生》女报“特别视角”版开辟的“旧闻追踪”专栏,非凡主动请缨,做马王堆西汉女尸保存问题的追踪报道。因为,带老盛到工地找他弟弟,得知了省博物馆正在改造升级的新闻。
马王堆汉墓,那是本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考古挖掘之一。尤其是那具沉埋地下长达 2100 多年的女尸,出土之时,结构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脂肪丰富,软组织尚有弹性。如此奇迹,仿佛时间在她身上凝固,岁月的长河也为她而驻足。
非凡准备去采访时,马王堆西汉女尸已在湖南省博物馆的有机玻璃棺椁里静静躺了 25 年。如今,女尸保存得究竟如何?她能否长久地保存下去呢?
1997 年 10 月 9 日,非凡专程采访了当年参加女尸挖掘、此后一直负责女尸保存工作的湖南省博物馆熊传新馆长和湖南医科大学曾嘉明教授。
两位专家娓娓道来女尸的保存过程、现在的保存情况以及将来准备采取的保护措施,还透露了一些与女尸保存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距长沙市区 4 公里处的马王堆,东西相连的两个大土冢默默伫立。早在 1952 年,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察,确认此处为大型汉墓群。
1961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更是公布马王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地,并树起了保护标志。然而,“文革”的风暴无情袭来,保护标志被毁得支离破碎。
到了 1971 年,新迁入此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医院因不明真相,在此处进行战备施工。
1971 年 12 月底,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发现了可疑现象:工程中有一处严重塌方,用铁棍向下探测,地下竟有气体喷出,试着点火,竟燃起蓝色的火苗。
工程指挥部向湖南省军区汇报,辗转三天后,湖南省博物馆来人作专业考证,发现施工已触动了汉墓群。无奈之下,只好请示上级部门,将一个本无计划的考古挖掘项目仓促上马。
当女尸被挖出后,当时的几位考古专家竟认为“尸体不是文物”,准备只收集随葬的漆木器、陶器、丝绸等文物,而后将女尸毁弃。他们细心地剥离女尸身上的丝绸衣服,室内气温高达摄氏二十七八度,尸体旁仅放两块大冰,就这样持续了半月之久。这是怎样的一种漠视和无知啊!
此时,新华社已发了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女尸的内参消息。周总理看到内参后,亲自打电话指示当时主管文物工作的王冶秋同志予以重视。王冶秋即打电话责成湖南省文物部门留下女尸,妥善保存。
但当时出于政治需要,湖南省博物馆于 1972 年 5 月下旬将女尸展出,“作为阶级教育的活教材”。由于离奇的传说不胫而走,一时三湘四水、大江南北的人们蜂拥而至,参观者人山人海。
女尸岌岌可危,展馆只好暂时关闭。可“造反派”却撞门敲窗,有的甚至上房揭瓦,展馆大门又不得不打开。
正在这时,王冶秋亲临长沙,目睹此情此景,立即书面报告了周总理。周总理严肃地批评了不采取保护措施就将女尸展出的错误行为,并批示:“出土尸身和衣着、帛文,非变质不可,请立即采取办法转移到冰室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
就这样,一场灾难性的展览方告结束,对女尸的长久保存措施才开始研究和实施。
展览停止了,但对古尸的长久保存,在我国尚无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担任此项工作的湖南省博物馆和当时的湖南医学院的专家们只好多方求援,悉心探索,那是一场全国文物战线上空前的大协作。
1973 年 5 月,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动工。
为解决工程所需材料问题,湖南省博物馆派人到上海求援。上海市委领导十分重视,6 月份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市 20 多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这些企业针对陈列馆的特殊需要,赶制了一批特殊的材料和器具。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具有恒温恒湿设备的现代化陈列馆,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建成。
同时,研究女尸保存液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7 月份,在上海专门召开了女尸保存问题的会议。到会的有上海市公安局法医师和第七军医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湖南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会上着重讨论了保存液中的福尔马林、酒精、甘油的组成比例问题,一致通过了“四四一”女尸保存液配方。
然而,采用“四四一”配方作浸泡女尸内脏器官试验后发现,保存液出现浑浊现象,试验失败。湖南医学院的王鹏程、曾嘉明等专家只好重新研制保存液配方。经过反复试验并试用,到 1975 年 6 月,曾嘉明研制的 1 号配方被通过并采用。
采用 1 号配方保存女尸已有 20 余年,女尸仍然鲜活如初。为了既保存好女尸,又使保存液清澄、便于游人参观,专家们已几次更换保存液,但更换间隔的时间已逐步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