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71章 一路拼搏一路歌(8)(1 / 1)

作品:《女人啊,女人

饭养身,歌养心”。的确如此,诗歌作为精神食粮可以滋润心灵。诗词的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仅是文学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灵的展示。诗词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理念,让人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赋予大家对大自然的深情。这种文化底蕴使得诗词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深受普通大众的青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诗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诗词创作也是对生活的记录。中国文化传统讲求“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修身养性,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功”是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立言”是将自己立德立功的过程都记录下来,说明一生没有虚度光阴,有目标有追求有建树。而诗歌也是“立言”的方式。所以诗歌往往记录了古代诗人的一生追求,记录了他们坎坷的人生,记录了诗人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记录了他们一生不懈追求的过程。古人不仅仅是为了抒发感情,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的人生。所以中国传统诗词也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传统诗词在当代首先是要传承。所以,中国古典诗词重在运用,不仅是书本的学习,也存在于生活中的运用,将传统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因此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在诗词中,找寻人生。“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诗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境界,是最具独特性的浪漫。古人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来表达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中国精神,用“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来传递浓浓的思念之情,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形容心境的豁达,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英勇豪迈的气概……

当代着名学者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诗歌可以使人的心灵不死”。总而言之,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审美的艺术,它源于我们的心灵,又反过来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诗歌,就是为了培养温柔敦厚的心灵。这种心灵,它充盈向上、乐观包容,溢满着一种爱的力量。

何家杏自幼便对诗歌怀揣着深深的喜爱之情,主要源于那首颂扬青松的诗句:“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这份喜爱犹如一颗坚韧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从年少时起,她就从未间断过对诗歌的学习,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还是夜晚静谧的月色笼罩大地,她总是手捧书本,沉浸在那美妙的文字世界里,不断汲取着诗文的精华,让自己的心灵在诗文的滋养下愈发丰盈。

时光缓缓流淌,不知不觉间,何家杏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退休。然而,对于诗歌的热爱却因为有了时间学习更加热爱,诗词的魅力如同燃烧的火焰,在她内心深处升腾得更为炽热。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开启了学习创作诗歌的全新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工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丝情感。无论是春日里微风拂过田野的沙沙声,还是夏日骄阳下海浪拍打礁石的澎湃声;无论是秋日落叶飘舞的凄美之景,还是冬日雪花纷飞的纯净之美,她都能用诗歌的笔触将其一一描绘出来,以诗歌的形式细致入微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

通过这样的方式,何家杏不仅能够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能将那份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情感融入到诗歌之中。就如那首《保卫钓鱼岛》:“倭寇阴魂未肯亡,俯身购岛演双簧。”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日本侵略者妄图窃取我国领土行径的强烈愤慨,仿佛让人们看到了那些阴险狡诈的倭寇嘴脸。而“中华儿女齐出力,埋葬盗贼在海洋。”则展现出中华民族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大家齐心协力,誓要将这些盗贼彻底埋葬在浩瀚的海洋之中。

“旧恨未消新仇将,兴国要旨在安邦。”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伤痛,同时也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只有国家安定,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后“炎黄儿女齐参战,再举刀枪向饿狼。”更是彰显了炎黄子孙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豪迈气概,仿佛听到了他们再次拿起刀枪,向那些贪婪的恶狼发起猛烈攻击的呐喊声。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文字的组合,更是何家杏内心深处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它激励着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原诗《保卫钓鱼岛》

倭寇阴魂未肯亡,俯身购岛演双簧。中华儿女齐出力,埋葬盗贼在海洋。

旧恨未消新仇将,兴国要旨在安邦。炎黄儿女齐参战,再举刀枪向饿狼

何家杏看到在雨中人们都行色匆匆,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驱赶。他们顾不得那单薄的衣衫早已湿透,紧紧贴附在身躯之上,勾勒出身体的轮廓。雨水顺着发丝滑落,模糊了视线,但他们的步伐却没有丝毫减缓。尽管,脚下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了棉花上,稍有不慎便会滑倒。然而,这些人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他们咬紧牙关,奋力将脚从泥潭中拔出,然后再艰难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