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48章 细说四川方言“颗颗”,最后一个义项的本字几乎都不会写(1 / 2)
作品:《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颗,普通话读作颗(kē),本义指小头,引申指颗粒状物。
四川方言发音颗(kǒ,上声,音同川话“可”)。
颗:《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苦果切,科上声。
可以看到,四川话发音为上声,是因为保留了古汉语发音,是对古汉语发音的珍贵传承。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川话爱用叠音词,通常叠音为“颗颗”。
四川方言中,【颗颗】的常用词义如下:
一、指颗粒状的东西,名词。
发音kǒkó(叠音变调,音同川话“可壳”)
如:豌豆颗颗、包谷颗颗、颗颗酥、颗颗药。
例句:1、颗颗药要硙烂成面面药,才好喂给奶娃ㄦ。
2、把莴笋切成颗颗,炒宫保鸡丁。
3、老姜调味,通常切成片片或颗颗。颗颗状的老姜,简称姜颗颗。
二、指每一颗,量词。
kǒkǒ(量词不变调,音同川话“可可”)
例句:这瓜子,颗颗都脆。
三、皮肤上长的痤疮、疥疮、 疖子、疽痈等颗粒状物,名词。
发音kǒkó(叠音变调,音同川话“可壳”)
本字为“??” ,俗写成 “颗颗”,长在脸上、四肢或者身上等处的痤疮、疥疮、 疖子、疽痈等颗粒状物的泛称。
1. 痤疮:可能是感染或皮脂腺分泌过于旺盛引起。
2. 疥疮:通常是受到螨虫在人体表皮层内寄生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