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4章 永世流芳(1 / 2)

作品:《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

金秋十月,京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长街上,商贾往来如织;学堂里,朗朗书声不绝;医馆前,求医问药的百姓井然有序。这是叶知秋改革十年后的盛世景象。

清晨,叶知秋站在太和殿前,看着晨曦中的京城渐渐苏醒。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与清真寺的祷告声交织在一起,这是文明交融的见证。

"陛下,各地的年报都送来了。"萧远珩捧着一摞竹简走来。自从推行新政以来,每年这个时候,各地都要上报民生状况。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统计,而是要详细记录百姓生活的改善情况。

叶知秋接过竹简,细细翻看。江南水乡的蚕农因新式纺织技术增收三成;西域商道上的驿站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岭南瘴疫因新医术的推广大为减少。

"你看,"她指着一段记载给萧远珩看,"这个偏远山村建起了医馆,还有识字堂。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气象。"

正说着,一阵欢声笑语传来。原来是文华馆的学子们在晨读。新学制推行后,求学之风蔚然成风。不仅是世家子弟,就连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听说昨日科考放榜,"萧远珩说,"今年的新科进士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寒门。这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

叶知秋欣慰地点头。教育改革是她最看重的政策之一。如今的科举不再局限于八股文章,而是注重实学实用。工匠、医者、商贾,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专长为国效力。

上午,她来到城南的平民医馆视察。这里曾是一片贫民窟,如今已成为一个繁荣的社区。医馆里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还专门开设了平民诊室,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好的医疗。

"这位大娘,身体可好些了?"叶知秋关切地问一位正在候诊的老妇。

"托陛下的福,"老妇露出慈祥的笑容,"自打有了这医馆,我们这些穷人也看得起病了。还有那识字堂,让我孙子也识得了字,真是太平盛世啊!"

午后,叶知秋在文华馆主持了一场特别的讲学。台下坐满了来自各国的学者和本地的学子。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已成为常态,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迸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她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所有人变得一样,而是让每个文明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一阵悦耳的音乐声。那是新创的乐曲,融合了中原的古琴、波斯的琵琶和西域的笛子。这种文化的融合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傍晚,叶知秋召开了一场特别的朝会。这不是传统的早朝,而是她创立的"实务议政"制度。文武百官可以直接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不拘泥于繁文缛节。

"江南水利有了新突破,"工部侍郎报告说,"我们采用了波斯的水车技术,配合我们的堤坝建设,既防住了洪水,还能灌溉更多良田。"

"边关的互市很热闹,"兵部尚书接着说,"现在商旅往来频繁,比守军还管用。那些异族商人的子女,都争着要来内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听着这些汇报,叶知秋心中欣慰。这正是她期待的治国之道: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以文化感化;不是一味守旧,而是在传承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