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0章 杜绝侥幸心理,严格执行交易纪律在股市中的重要性(1 / 1)
作品:《股市技术箴言录》一、侥幸心理的根源与表现:深入剖析人性与认知偏差
(一)人性弱点中的贪婪与恐惧: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心理驱动
1. 贪婪,作为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是侥幸心理滋生的肥沃土壤。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大脑在面对财富增长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过度追求收益的冲动。在股市中,这种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股票价格上涨时,投资者的大脑会被潜在的巨大利润所吸引,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会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回报。例如,假设一位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初始目标是在股价上涨20%时卖出获利。然而,随着股价逐步攀升,他的贪婪心理开始作祟。他可能会受到前景理论中“损失厌恶”的反向影响,即对已经获得的收益视为理所当然,而更加关注尚未获取的更大利润。此时,尽管股价已经达到了20%的涨幅,他却认为股价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可能会达到50%甚至更高。这种贪婪驱使下的侥幸心理,使他忽视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股价的上涨可能是由于短期的市场炒作、行业的短暂繁荣或者偶然的利好消息刺激,而并非基于公司的长期基本面改善。但由于贪婪引发的侥幸,投资者愿意冒险继续持有,期望获取更多利润,从而偏离了理性的投资决策。
2. 恐惧同样是诱发侥幸心理的关键因素,并且与贪婪有着微妙的相互作用。在面临股价下跌时,投资者的恐惧情绪被触发。大脑的杏仁核区域会对这种潜在的损失产生强烈的反应,使投资者进入一种应激状态。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在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果断止损,以控制损失。然而,恐惧却让投资者陷入侥幸的陷阱。例如,一位投资者购买了一只股票,价格从买入价15元开始下跌。当股价跌至12元时,按照预先设定的交易纪律,他应该止损出局。但此时,恐惧使他担心一旦卖出就会错过股价可能的反弹,从而造成实际损失。这种恐惧心理背后隐藏着对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投资者错误地认为当前的下跌只是暂时的市场波动,而没有深入分析股价下跌的根本原因,如公司业绩下滑、行业竞争加剧或者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等。他侥幸地期望股价能够迅速回升,于是继续持有股票,结果可能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
(二)对市场规律的错误认知:人类认知模式偏差的影响
1. 投资者对市场规律的错误认知是侥幸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根源。人类的认知模式存在一种简化倾向,即将复杂的市场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可预测的模式。在股市中,这种倾向表现为投资者试图寻找股价走势的固定规律。例如,一些投资者可能观察到某只股票在过去几个月里呈现出每月初上涨的模式,便认为这是一种稳定的规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归纳推理的错误应用。投资者仅仅根据有限的历史数据就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而忽略了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受到众多因素的交互影响。这种对市场规律的过度简化认知,使得投资者产生侥幸心理。他们在没有充分考虑公司基本面、行业趋势、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情绪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盲目地依据过去的模式进行投资决策。例如,即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恶化,或者行业面临重大变革,但投资者因为相信这种所谓的“规律”,仍然在每月初买入该股票,期望股价继续上涨。
2. 对概率的错误理解也是投资者产生侥幸心理的重要因素。人类在判断概率时,往往受到启发式思维的影响,容易高估自己所期待结果发生的概率。在股市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当一只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传出重组传闻时,投资者往往会被这个消息所吸引。他们可能只关注重组成功后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而忽视了重组失败的风险。从贝叶斯概率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没有正确地根据先验概率(即重组成功的一般概率)和新的信息(模糊的重组传闻)来更新自己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他们侥幸地认为重组成功的概率很高,这种心理偏差使得他们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继续持有甚至加仓该股票,将自己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侥幸心理在股市交易中的危害:从风险管理到长期投资的全面冲击
(一)破坏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的失衡
1. 在构建投资组合时,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来合理分配资产,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然而,侥幸心理却常常打破这种精心构建的平衡。以一位保守型投资者为例,他原本的投资组合可能主要由低风险的债券和稳定的蓝筹股构成,风险水平较低,与他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但由于受到某只高风险、高回报潜力股票的吸引,并且心存侥幸,他可能会过度投资于这只股票。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增加了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原本分散化的投资组合变得集中于单一高风险资产,使得整个组合的风险水平远远超出了投资者的承受能力。一旦市场走势不利,这只高风险股票的价格大幅下跌,将会对整个投资组合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如果这只股票的价格下跌50%,由于在组合中所占比重过大,可能会导致投资组合的价值大幅缩水,投资者可能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