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2章 好汉也要有人帮(1 / 1)

作品:《大清的故事

康熙初年,等于是这个清朝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到了康熙七年,也就公元一六六八年,朝廷对武力征台的态度起了变化,下令裁撤福建水师,同时呢,也撤掉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将郑家的旧部官兵调到北京,编入汉八旗,或者分散到各省混编。之前准备功台战船全部焚毁。不再讨论武力攻台的事儿。

要说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朝廷对施琅不信任,因为施琅刚开始是多次改变政治立场的,从先投降清朝,再反叛清朝再投降清朝,这种人一般的主子都不会很用的。尤其是以鳌拜为首的这帮满洲大臣,更是极力反对功台,所以施琅在北京,就做了十多年的冷板凳,一直出任这个正二品的内大臣,相当于皇上的侍卫啊,但是呢,这是个虚衔啊,也不管什么实事,但是他依然关注福建沿海的这个动向,并且认真研究这个风朝啊,气候啊,反思自己过去失败的原因,四处拜访在京任职的福建籍官员,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在这段时间,施朗已经从一员猛将变为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名帅,你还别说,还真有不少官员,被他的这个军武韬略所折服,一改前观,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两人就是姚启圣和李光地。

姚启圣,三人之中数姚启圣年纪最大,他是明朝天启年间出生的人,这一点倒与电视剧中姚启圣那糟老头形象差不多,不过历史上的姚启圣可与电视剧中碎嘴子姚启圣不一样,他颇有勇武之气概,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军事将领,而且他也不是施琅的老师。

历史上的姚启圣是浙江绍兴人士,他自幼好武,颇有豪侠之气,为人慷慨豪迈,有古代侠士之风范。

顺治初期,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占领江南,姚启圣为了躲避清军,迁居到了南通的通州一带。后来姚启圣被当地豪绅孙毅成所欺辱,姚启圣因此愤而转投清军,因作战勇敢被委任为通州知州,于是姚启圣彻底报复了欺辱他的孙毅成,他利用职权将孙毅成判成支援明朝余孽,并且将孙毅成当场杖杀,姚启圣将欺辱自己的孙毅成杖杀之后就辞官而回乡了,虽说是利用职权但是也是快意恩仇。

后来姚启圣在回乡途中遇到两名清兵欺辱妇女,姚启圣侠义出手,杀掉两名欺辱妇女的清兵,将其送还家中。从这些都能看出来姚启圣颇有豪侠之风,有仇必报,还能见义勇为。

姚启圣见义勇为杀掉两名为非作歹的清兵之后就回乡隐姓埋名,唯恐被查出来,并且姚启圣一改勇武之风,开始专心向学,学习儒学经典。

后来姚启圣见杀清兵之后清廷并没有太过于追究这两名清兵之死的事情,姚启圣又想不负平生所学,所以就想参加科举,但是姚启圣是半道才开始读书习文,他怕参加正经的科举未必能考中,于是姚启圣依附家族中汉八旗子弟,顶上了汉八旗旗籍,隶属于汉军镶红旗,因此姚启圣就有资格参加清朝时期特殊的八旗科举。

八旗科举是清朝专门面向八旗子弟开创的科举考试,八旗科举与传统科举不太一样,在考察文化方面难度相对要比传统科举低不少,但是八旗科举要求中举者必须文武兼备,因为满洲人崇尚弓马,所以中举者不仅文化方面要合格,还得能精通骑射,如果被查出中举者只会文化方面,不通骑射,那中举者和监考官全部要被治罪。

所以八旗科举是属于比较全能的科举考试,要中举者文武兼备,但是同样在文化方面难度却比传统科举弱的多,毕竟它只面向八旗子弟招考,这些八旗子弟很少有精通文化方面的人,只需能拉开弓,会骑马即可中举,所以竞争力就比传统科举弱了一些,而这些正是姚启圣所擅长。

姚启圣早年习武,弓马娴熟,这些对他就是家常便饭,后来弃武习文,又学的是非常不错,因此姚启圣在有了汉八旗旗籍之后去参加八旗科举,在康熙二年(1663年)一举就考中乡试第一名,因此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之职。

康熙时期一直是秉承着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但是姚启圣是对沿海贸易是持开放态度的人,所以他在香山知县任上擅开海禁被御史弹劾,康熙八年(1669年)仅做了不到六年官的姚启圣就在弹劾之下被罢官了,姚启圣也索性回到家乡赋闲家中。

这就是姚启圣的前半生,在仕途上并不是很顺心,当然,历史上的姚启圣虽然当时仕途不得已,但好在家资富庶,所以生活并不贫苦,与电视剧中在盛京马场贫寒交加的要饭花子姚启圣形象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的姚启圣也并不是被周培公所推荐在康熙收台湾时才被康熙所启用,接上面继续说,康熙八年姚启圣被罢官之后一直赋闲在家,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带头掀起了三藩之乱,三藩也就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之乱爆发后,福建耿精忠举兵叛乱,率兵攻入浙江境内,浙江台州、温州均被耿精忠所攻陷,这时候赋闲在家的姚启圣觉得应该平叛报国,于是散尽家财招募乡勇,他带着招募来的乡勇投到了康熙派来平叛的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康亲王杰书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