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65章 互相探底(1 / 2)
作品:《大宋不怂》对于阅兵大会,李申之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打算。
他只想在阅兵大会之上说几句豪情状语,好好地赏赐将士们一番。
而现在,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阅兵大会便有了新的含义——夸耀武力。
夸耀武力的阅兵仪式,也是老祖宗玩剩下的,尤其是在春秋时期,非常地流行。
那时候大家喜欢比纸面实力。
两个国家准备打仗了,便把使者喊来,然后摆一摆自家有多少战车,多少士兵,多少盔甲,让对方知难而退。
甚至于还有两军对垒,已经上了战场了,一面看见对方的战车多,主动撤退的都有。
然而自从战国之后,战争的模式一次次地突破了传统的道德底线(这便是儒家所谓的‘礼崩乐坏’),这种纸面实力再无法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于是夸耀武力的事儿不仅变少了,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人们不仅不再夸耀武力,反倒不遗余力地“示弱”。
通过示弱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集中兵力直接偷家,一战定胜负。
李申之搞的阅兵,是为了谈判做准备,所以还是得夸耀武力。
但是在现有的作战理念之下,摆出纸面实力显然不足以震慑宋金两国的使者。因为这就不需要摆,大宋的纸面实力始终在辽夏金之上,不需要摆出来。
他需要通过阅兵来让宋金两国的使者明白一个道理:若是宋金两国野战遭遇,金军必败。
经过李申之与张浚的商议,阅兵大会成了他们今后局势的一个转折点。
夸耀武力既是为了威慑金人,更是为了给赵构打气。若是这个局能做好了,日后行事便会事半功倍。
将士们打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胜仗,一场可以媲美曹操官渡之战,孙刘赤壁之战,谢玄淝水之战的超级大逆转。
将士们这么出色,他们当文官的也不能拉胯,定要来个舌战群儒,如张仪一般凭借三寸不烂之色开疆拓土三千里。
正是阅兵大会有了新的意义,李申之才不得不上心,凭借他后世的视角,全方位地改造宋人的阅兵大会。
在宋人的传统中,阅兵大会更像是一场表演大会,亦或是全军比武大会。相比较起来,与阿三的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其实阿三的表演型阅兵也不是他们自创的,而是学的英国人,只不过融入了更多的民族特色罢了。
在老式的军队中,阅兵主要是为了表现军人各项出色的军事技能,进而演变成了军事杂技。
而李申之却知道,这样的杂技表演虽然好看,但是却缺少了军队最核心的气质:杀气。
纵观咱们的阅兵仪式,越久远的阅兵中,装备越简陋,却杀气越重。
即所谓的画质越差,战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