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215章 工业之母(1 / 2)

作品:《大宋不怂

却说李申之依照自己在网上学来的浅薄的小知识,打算开展一场大宋流民版的“扫盲运动”。

按照惯常的做法,李申之先是祭出了神器《千字文》,然后悬赏给这些流民,谁能认得三百个字,晚饭就给加肉。

当李申之说完规矩之后,看到的是流民们憨厚的笑声。

初始时还不懂憨笑是什么意思,等到打饭的时候才发现,居然每个人都能认得三百个字,有的甚至还能把千字文给背下来。

当然了,也有个别水平差点的,只能认出二百来个字,李申之网开一面都给了肉吃。

出乎意料,完全出乎意料。

大宋老百姓的识字率这么高的吗?

被欧陆强国吹上天的义务教育,莫非早在八百年前的大宋就普及了吗?

是,也不是。

说起来还要追溯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官方鼓励科举制度,使得大宋上下读书成风。然而科举进士毕竟名额有限,即便是用举人身份去当个小吏,也依然有大量的读书人无法在官府中谋个体面的职位。

这些暂时没有差事的读书人,在两届科举的间隙便会深入到乡下当个教书先生,自己也半耕半读,闲暇之时教导乡民们读书识字。

有文献记载,在宋朝的和平时期,百姓的识字率高达百分之四十,比清朝和民国都要高出很多。

建国后扫盲工作时曾经发布了一个标准,能认识两千个常用字,能写二三百字的小短文,才不算文盲。

识字五百字以下叫文盲,识字五百以上两千以下的叫半文盲。

所以说,李申之订立的能认识三百字,连半文盲的标准都达不到,对于重文轻武的宋人来说,太容易了。

就算是把整篇千字文给背下来,整个宋人至少一半人都能做到。

宋代乡间娱乐活动少,乡民们农闲之时在家劳作,每日里光是听学子们在书房中诵读都听会了。

李申之惊喜地发现,宋朝何止是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其所具备的条件简直都要溢出了。

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李申之既然答应让大家吃肉,断没有凭白再提高考核标准的道理。

更何况李申之是出了名的仗义,只要让这家伙满意了,他给的待遇比预期的高得多。

跟着李申之混,只有两种待遇:爽和更爽。

晚饭的时候,李申之端着大灰瓷碗,跟大伙蹲在一起凑伙儿,一边吃一边开玩笑:“没想到啊,你们一个个地竟然都能识文断字,这三百字的要求倒是低了些了。”